1945年9月,黄克诚接到上级的调令,率领第三师北上进驻东北。在出发前,他特意向上级请示,建议为了加强师级领导班子,将刘震、洪学智和彭明治调入师部工作。最终,刘震和洪学智被任命为第一、第二副师长,而彭明治的职务则保持不变。
新四军第三师实力雄厚,辖下设有四个旅:第七旅、第八旅、第十旅和一个独立旅,另有三个特务团,总兵力超过三万人。抵达东北后,这些部队按照任务分工进行了分散部署。第七旅的前身是红一军团,这支部队和山东军区第一师(红三军团)均由林总直接指挥,二者资历深厚、战斗力强劲。抗战时期,这些部队被改编为343旅,辖下有两个团,是林总最为熟悉和信任的力量。
由于刚抵达东北尚无稳定根据地,黄克诚深刻认识到建立根据地的重要性,他认为没有根据地,部队难以立足。因此,他将首要任务确定为在西满地区建立根据地,并根据任务将第八旅、第十旅、独立旅和特务团合理分配。
作为第一副师长的刘震,带领部分原三师机关干部组建了吉江军区,担任司令员。而洪学智和政治部主任吴法宪率主力部队划归辽北军区指挥,司令员为邓华,政委为陶铸,洪学智被任命为副司令,吴法宪则任副政委。原三师直属队和三个特务团则随黄克诚留守西满军区,第三师在郑家屯被一分为三。
根据七七决议的方针,主力部队进行了整顿,补充了兵员和武器,并加强了训练。这时,刘震接到东北局和东总的命令,与吴法宪共同负责组建东北民主联军第二纵队,被任命为纵队司令,而洪学智继续担任辽北军区副司令。
展开剩余71%理论上,原三师主力已划归辽北军区,若组建纵队,司令职位本可由邓华或曾任副师长的洪学智担任,为什么会调刘震出任司令呢?
第三师的前身是115师344旅,进一步追溯则是由红25军和红26军改编而成的红15军团,也就是说,这支部队源自徐海东和刘志丹领导的部队。刘震出身红25军,曾任师长。抗战期间,他担任688团政委,参与创建冀鲁豫抗日根据地。当时,688团的第3营、344旅警卫营和68团接收的国民党县大队组成独立团,刘震被调任团长。工作上经历了重大调整,起初他对新任务有所顾虑,但最终还是接受了挑战。
独立团后来改编为冀鲁豫支队一大队,积极开展游击战。随后,黄克诚率部与杨得志会师,成立八路军第二纵队,辖下三旅,刘震任344旅旅长。1940年,二纵奉命进军豫皖苏边区,纵队政委黄克诚率344旅进驻华中。
为实现统一指挥,八路军第二纵队与彭雪枫领导的新四军第六支队合并,成立八路军第四纵队,彭雪枫任司令,黄克诚任政委,下辖2、4、5、6旅。344旅改编为第四旅。部队合编不久,黄克诚率第二旅东进开辟苏皖敌后抗日根据地,将第四旅第七团调归第二旅建制,刘震则继续留守。
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后,第四旅改编为新四军第四师第十旅,坚守鄂豫皖苏根据地。十旅在开辟路西根据地的反顽斗争中损失惨重,刘震因伤痛和压力多日流泪,连续三天未眠。
不久,新四军决定调换第四师第十旅与第三师第九旅建制,刘震率领第一旅由皖东北进入苏北,再次归入黄克诚麾下,直至抗战结束,并被提升为副师长。
第十旅在第三师的战斗力不可小觑,尤其是第七旅,实力最为强劲,是途中编入黄克诚部的。第七旅抵达东北后名义上归第三师,实际上一直由林总直接指挥,1946年8月组建第六纵队时划归该纵队。
第二纵队由第八旅、第十旅和独立旅组建而成,其中独立旅的基础是在抗战时期第十旅兼任淮海军分区的部队,也是刘震过去带过的部队。基于对部队的熟悉和个人威望,刘震是担任司令的最佳人选。
谈及洪学智,他是中途才加入新四军第三师的,原为红四方面军军政治部主任。抗战时期,他留在抗大学习并任职。1941年4月,他奉命前往新四军办学,领导华中大队与抗大第五分校合并,担任副校长,主管行政事务。半年后离开分校,1943年调入第三师,担任代参谋长和参谋长职务达两年多。
洪学智在第三师主要担任参谋长职务,未曾直接指挥作战部队。相较之下,刘震在战斗部队中威望更高。且从职务上看,刘震为第一副师长,洪学智为第二副师长。第二纵队基本由原第三师部队组成,未加入其他单位,按顺序和资格安排,刘震担任司令较为合理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网官网入口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